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活动纪实 国际八极拳总会 源流沿革 教学在线 八极文化 专题
我要投稿

TOP

拳震八极动京师——丁发祥的故事
2010-04-19 11:04:26 来源: 作者:赵勇 【 】 浏览:4713次 评论:0
  八极拳首先源于河北沧州孟村(今孟村回族自治县)。由一黄袍道长首传给了丁发祥。丁发祥(字瑞羽,回族)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为丁氏七世先祖。世居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丁庄子,后迁居孟村镇。
  明朝末年,发祥正值青春年少。当时各地盗贼蜂起,扰乱于世,发祥为保自家性命,弃文学武,立志献身武林。有一年酷夏,烈日高悬,直晒得大地滚烫,发祥正在瓜园习武,这时一南方黄冠道人从路边经过,见发祥套路娴熟、拳脚生风,且在这炎热之际还坚持练功,对武术这样勤学苦练,一种收徒之念油然而生。发祥的知其意后,便急忙施礼下拜,喊道:“师父在上,请受弟子一拜。”道人甚感其诚,便收发祥为徒。于是师徒两人瓜屋(即现在孟村镇,西上园地瓜屋)隐居数年,教授八极拳法,发祥得道人真传加之闻鸡起舞,刻苦锻炼,终于成一代武林巨擎。师父临别时留名“邋遢道人”。
  丁发祥为人乐善好施,性格沉静内向,每天暗里坚持练功,常年不辍。虽武艺超群,但轻易不外露,有隐君子之风。谁知天飞横祸。一天,年近六旬的丁发祥正抱着可爱的小外孙游玩,一辆拉瓦的马车陷进道边的泥沟里,丁发祥忙过去,一手抱婴孩,一手放在车尾上,猛吸丹田气,“嗨”地大吼一声,将马车推出了泥沟。他用的是六大开的“抱”劲。没想到因发力过猛,小外孙也被他夹得筋骨皆断,七窍流血。丁发祥老泪纵横,无颜向女儿交待,将孩子抱回家放到炕上,盖了长衫,一跺脚远奔他乡。
  几经跋涉,丁发祥来到天津,栖身盐滩,后于1675年进了北京,在东郊区一家“清真”肉店里做伙计谋生。
  康熙年间,外国不少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康熙十五年(1676年)有两个俄国大力士随同他们的传教士一同来到北京,见中国人一般都较矮小,又穿长大袍子、留着长辫子,不像有力气的人,因此,便在北京前门这个热闹非凡的地方摆下擂台。
  当时,京都技击家云集,哪能咽下这口气,纷纷上台较量,怎奈俄国力士身躯高大,力大如牛,武功也甚了得,京都的技击家上台少则一两回合,多则十几回合,就被打下台来。一连几天,伤亡数十人。两个洋力士见无敌手,踌躇满志,言语癫狂。消息传到宫廷,康熙皇帝十分震惊:两洋人在京都如入无人之境,栽面子事小,让外邦视我为病夫,顿起觊觎之心事大。遂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举荐能人。当时就打擂比武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派主张打,叫外邦永远不可小视我们。另一派主和:双方胜败事小,惹起外交纠纷事大。康熙皇帝采纳了主战派意见,要求举国上下推举能人打擂。朝班中达嘛肃王出班启奏,举荐丁发祥可胜洋力士。
  丁发祥闻讯后,第二天登赴擂台,通名姓后便与一洋力士交手,在二人贴身的刹那,一个抱肘击中对方。拳谚云:“宁挨十拳,不挨一肘”,这一肘足有千钧之力,洋力士当即口吐鲜血,昏倒地上。另一洋力士不服,接着较量,没几回合,又被丁发祥击翻在地……
  丁发祥连挫敌手,为国扬威,群情振奋。喜讯报道宫中,康熙皇帝大悦,亲自召见丁发祥,还当即挥笔题下:“神州壮士”四个大字,命翰林院制匾。一些王宫大臣、墨客骚人也纷纷赠匾、书画以示奖励和庆贺。此事,并载入《大清国事录》中,当问及拳术时,丁发祥说:“此拳叫巴子拳”。康熙笑道:“拳震八极之远,以后就叫八极拳吧”,随即御笔一挥:“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赐匾派官兵送至丁发祥原籍孟村,并在京城修筑一座庭院,着丁发祥在此传艺。后来达嘛肃王和在朝武官张四成投到丁发祥门下学习八极拳。从此,八极拳名扬天下。
Tags: 责任编辑:xjxht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张克明拜师 下一篇日本版《皇帝武师》连环画(四)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