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和1934年溥仪两次到日本会见天皇,当初日本人要求宫内府和护军中的军官,将官以上的不能去,校官以下的不能去,这样霍殿阁是少将就不能去了,而霍庆云是护军排长,级别小也没有资格随行,这是日本人有意出难题,使谱仪身边的武林高手都不能跟随前往,有资格去的都是校官,但他们都不会武功。溥仪为此很是犯难,没有高手护驾他心中也没底,后来有人给溥仪出了个主意,他就临时把霍庆云提拔到少校,等回来再降为排长,日本人虽仍不满意但也不好太强硬反对,只好同意了溥仪的随行人员名单。
到了东京一次天皇宴请谱仪,霍庆云护卫左右,天皇的武士也站在天皇的身后,看起来都是膀大腰圆,雄伟异常,日本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武士道精神已经成为日本的民族精神,天皇的武士自非寻常之辈,都是精挑细选的高手。
酒席间天皇提出两边各出武士比武助兴,天皇武士那把溥仪身边的人放在眼里,便走出一位武士,一副藐视的神态,溥仪这边霍庆云走了出来,对方一看是一个又黑个子又小的中国人,就更不放在眼里了,便请霍庆云提出比武方式。
来之前谱仪对霍庆云有交待,如果涉及到比武的事,不要输了给中国人丢脸,他也没面子,但也不要赢了日本武士,免得天皇挂不住脸,影响两国关系也是个麻烦事。这就给霍庆云出了个难题,这武得怎么比呀?
一路上他始终在琢磨,这时一上场来了个主意,就在地上划了个圈,提出谁出圈谁输,日本武士一看心想就你这么个分量,像个小孩似的,不划圈你灵活躲闪快,赢你还费点周折,画了圈看你怎么办,明显自己占便宜,就欣然同意了。
两个人一动手日本武士上来就是一拳,来得力道异常凶猛,心想就这一拳打上你何止出圈了,还不把你打飞了。只见霍庆云不慌不忙,不躲不闪,直接硬接了这一拳。
溥仪心里紧张起来,虽然他知道霍庆云功夫了得,但这可是天皇武士呀,非比以前的比武较量,何况又是这么一种比武方式,明摆着吃亏,稍一疏忽都可能发生不可挽回的影响。
事情来得非常快哪还容得了溥仪细想,只见这一拳已经打在了霍庆云身上,再看霍庆云纹丝没动,伸手刁住日本武士的手腕,上步一掌,高大的日本武士双脚离地腾空向后飞去,霍庆云抓住日本武士的手臂随势跳出圈外,霍庆云抓对方手腕没放手,一是要把自己带出圈外,还有就是不能让日本武士摔倒,日本武士晃了两晃站住了,虽然内脏异常难受,但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退到天皇身后。在场的人都看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但在形式上两个人都出了圈外,只能说是个平手,各不伤面子。
其他的日本武士看的更清楚,他们是行家吗,知到这种情况下再上去也找不到便宜,弄不好还得吃亏,就没有人再出场了。霍庆云见状抱拳退回溥仪身后。
直到这时溥仪才算一块石头落了地,回住地后对霍庆云奖励一番。
还有一次外交场合,当时日本武士中很多人知道溥仪身边有一个中国武林高手,一有机会便想见识一下,这时看到霍庆云也在场,就找翻译想试一下霍庆云的武功,霍庆云知道意图后,便提出互相各打三拳以试功夫,日本武士问:“谁先打?”霍庆云指一下日本武士,再指自己,意思是让对方先打。于是霍庆云站了一个弓步,日本武士伸手就是一拳,这一拳他是试探打来的,没有发全力,感觉刚打上是还是软的,但里边好像有一点弹性,说不上是软的还是硬的。他见打第一拳的时候霍庆云没有躲闪,打第二拳的时候就使足了劲,当拳打倒霍庆云身上时霍庆云向下一扎气,日本武士感到就像打在了树上一样,急忙收回拳头,连抖手腕,大呼上当:“霍的,良心大大的坏了。”霍庆云问日本武士:“还有一拳那?打呀。”日本武士连连摇头说:“不打了。”霍庆云比着手势说:“那该我打你了吧?”日本武士赶紧摆手,不让打了。
还有一次一个日本武士要跟霍庆云比劈剑,他拿的是日本的军刀,霍庆云手头没有刀和剑,只好拿起日本武士平时练习用的竹剑,两个人站好位置,比武较量开始,日本武士稍有意识想出刀,霍庆云眼疾手快,手中的竹剑已经打在了对方的手背上,日本武士一个冷战,他感到了手背的疼痛,再想出刀砍击霍庆云,霍庆云的竹剑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在了他的手背上,这次疼痛更加剧烈,如此几次,日本武士根本没法出刀进攻,自己的手背早已是青一块紫一块,疼得快拿不住刀了,只好认输。
回国后,霍殿阁知道这些情况夸奖道:“好小子,真给咱中国人争气,小日本太猖狂,就得狠狠地教训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