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活动纪实 国际八极拳总会 源流沿革 教学在线 八极文化 专题
我要投稿

TOP

对先师霍公庆云、陈公金财的点滴回忆
2010-04-19 10:27:03 来源: 作者:adminxjx 【 】 浏览:4417次 评论:0
  三马路武场是周馨武(1876--1959)师爷在伪满时来长春投奔霍殿阁师爷时建立的,陈金财、尹清河、李树楠等人都是周师爷来长春后收的徒弟,周师爷与霍殿阁师爷相见后,在周师爷的动议下,让陈金财、尹清河、李树楠、宋碧山等拜霍殿阁(1886-1942)为师,登堂入室去霍殿阁家的武场学习八极拳。
  陈金财老师并没有因为有了顶级武艺的霍殿阁老师而疏远了周老师。而是与周老师的感情如故。并能为周馨武养老送终,真实难能可贵。
  三马路武场是周馨武师爷的谋生业所,五十年代时,周师爷已是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早已步入老年阶段,从事武术教学已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陈金财老师不计个人得失,义务为周师爷教场子,以维持周师爷的生活。每当周师爷有困难时,陈老师都能解囊相助。还有张耀权师叔,除了金钱的帮助外,还尽力解决周师爷的医疗需要。久而久之,陈金财、张耀权获得了武林孝星之名。五十年代初,来三马路武场习武的学员,凡年龄大些的,个子高些的,体力大些的,周馨武师爷都把他们分配给陈金财老师当徒弟。其实陈金财老师对学员一视同仁不论大的小的都尽心尽力地教。
  长春解放后,长春市劳动局调配霍庆云老师到长江路一家国营饭店去工作,国营正式职工,是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国营饭店属服务性行业,因此晚上很晚才下班。所以霍老师只有在轮休日才能到三马路来,有时应其他师叔之请,有时要接待来访,还要教来习问的弟子们。所以难得能够盼到霍老师来一次。每当霍老师到三马路来,无论长幼都非常高兴,师叔们也抓住这一天的好时机,向霍老师学一些拳、枪的练法和用法,这一天武场内气氛热烈,其乐融融。霍老师大都要做一些示范动作,一般都由陈老师递枪,霍老师夸奖陈老师功底扎实,势架规范,刚柔得体。
  一九五九年一个不幸的日子,周馨武老先生仙逝,霍庆云老师主持丧礼。起灵时,霍老师率先行了大礼拜别,在霍老师的带动下,不分长幼一齐行了大礼,仪式隆重,陈金财老师打起灵头幡,为周师傅尽孝。众邻里见状都深受感动,赞不绝口。一位老者感叹道:“嗯,武林界义气深重,敬师如父,今日重见礼仪之邦,真不容易啊.”
  当时,长春市义地已经有原址大房身迁往今之朝阳沟,雇一辆马车送运棺木,随车去送葬者有陈金财老师,张耀权师叔,还有岳金秋,成子、还有两位小师弟,那时还是土葬,按管理人员的指导,挖坑埋葬,礼毕,返城。
  到陈老师家中时,陈师娘早已备下饭菜,在当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低工资,粮米油盐,蔬菜果品供应紧缺,一切食品除自来水外,都要凭票供应。陈老师能做到如此丰盛程度,实在不易。亲生儿女,也难过到如此程度,武林孝星之名并非虚传啊!
  周师爷没有后人,也没有亲戚,更没有什么像样的遗产。让人不能忘怀的是一顶清朝流行的黑色红疙瘩小帽头。最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本张耀权师叔写的手写本。这本手写本是周师爷授意,由张耀权执笔撰写,文中介绍了明代时期倭寇入侵,沿海军民抗倭的英雄壮举。主题是赞中华武术在战场上所起的作用,写出了中华武术挫败倭寇“想充牛耳”之梦想。文中有激励习武的文字,但没有武技方面的内容。还涉猎一点阵法的内容,探索也不深入。
  周师爷逝世不久,陈金财老师出于全局考虑,让霍庆云老师到三马路武场主持管理和教授。陈金财老师自己在家中(现东站立交桥南侧)另设一八极拳场地,以此壮大八极拳传承事业。
  陈金财老师拳枪精湛,又能上尊师如父,下爱徒如子,对友义气深重。一生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规范自己的言行,是秉持礼仪与道德的楷模。
  霍庆云老师从此每晚到三马路武场教武术,深夜才回家。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文革之前,一些大学生,大学老师,也有教授来三马路习武,有位资深的教授经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体会到霍传拳、枪技法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也包含着物理力学的巧妙运用。该教授口头上与众习武者讲了其中的力学奥妙。在场者深受启发,赞扬霍庆云老师之所授乃绝妙之武技,是技击之术的物理力学的巧妙结合。
  一九七二年霍老师讲快速进功法,就是消耗同样的或更少的体力,而进功反而显著增进的方法。功法道理虽不算玄奥。但也是无师不能自通。听了霍老师这一段讲解,唤起我们对发明此法的古圣先贤们的敬畏之情。
  有一次霍老师的同事到霍老师家来,谈话中得知该同事家中遇到了困难,霍老师当即拿出一些钱赠给那人,让他赶快去办理那件事。
  还有一次一位武林中人从关里来求霍老师帮助,霍老师虽不认识那人,但从那人口中得知是同门中人,霍老师立即拿出一些钱赠与那人,以解燃眉之急。
  六十年代初,一位在赛会上成绩不佳的青年人心中很不服气,事后该人到三马路找霍庆云(当时是赛会裁判长),比试枪法,霍老师三扎而九点该人的鼻尖,又不使该人受伤,该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既佩服霍老师的神枪武艺,更佩服霍老师的武德,沧州罗疃系统真是代代都有神枪啊。
  有一次,在电视中看一种拳术表演,我们几个师兄弟发表议论说:这种拳法不行,招法劲路都不行。霍老师当即说:“不能这样说,要多看人家的优点,要舍人之短,纳人之长,对他人的拳法武艺不可随意表评优劣。”
  霍老师的一番指导,我们都受益匪浅,霍老师不但是武术大师,更是洞察阴阳博极古今的高人。 二道有一张某,贬低八极武术中的骑马式,言语中带有不敬之词。我和一位师兄找到张某的老师交涉,张某的老师当即表示歉意。霍老师知道后批评说:“以后不可随意去找人家,对他人的批评要正确对待。对方说的对,说明人家有见识。对方说的不对,则说明对方缺少见识。不要企图让人家闭口不言,对方开口批评正是我们了解对方的机会,要纳人之长,汰人之短。你们去找人家评理,只能激发矛盾,会有社会影响。”霍老师接着说:“你们看,孔子那样的圣人尚且有人批评甚至谩骂,如果你们为这类事生气,那么还有安宁的日子吗?”此后我们真的把这类事看的很淡了。
  霍老师晚年有病期间仍关注着我们的练功情况,有时用筷子当枪,教我们枪法变换微妙之所在。这期间霍文学、辛桂兰、霍金铃兄弟等人,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霍文学家当时有两居室,大室内冬天较冷,小室内保温好,又有火坑,霍老师就住在小室内养病,衣被勤洗勤换,衣食住医都完备无缺。霍文学、辛桂兰下班后,第一件事便是问寒问暖。对霍老师进行伺候的还有霍文学的徒弟们,每天都有轮休的人到霍老师家中服侍,大家都抢着端屎端尿,抢着洗衣洗褥,随时查看冷暖,真正做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八极门人的忠孝仁爱模范品德正在一代代地传下来。
  1987年恩师霍庆云老师鹤驾仙去,遗体在朝阳沟火化。由我给霍老师收殓骨灰,在骨灰中有一块如黄豆粒大小的圆盘状蓝绿色闪烁发光物。有识者说:“这便是佛家所说的“舍利子”,或可称为“舍利花“。霍老师不仅是八极拳枪顶尖大师,而且是有高深修养成就的圣者。
  霍老师一生奉行中庸之道,从来不主动侵扰他人,不有意炫耀自己,也不说贬抑他人的话。谈起各门武艺,总是说他人的长处。在他人前来比武时,也总是尽量不伤及对方。霍老师德艺双馨,明人,名人,名明之人啊。
  霍老师和陈老师传授武艺都是不收学费的,视孔方兄为粪土,唯德是传。对此有人很不理解,甚至有人认为霍老师和陈老师都“傻”,不知谋利。可见各个人的追求不同,处世态度也不同。霍庆云、陈金财两位老师一生的操守,是我们学习效法的榜样,霍庆云、陈金财两位老师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Tags: 责任编辑:xjxht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龙江卫视龙武堂-霍式八极拳[视频]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第三代传人李树栋介绍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