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活动纪实 国际八极拳总会 源流沿革 教学在线 八极文化 专题
我要投稿

TOP

八极拳的形成
2010-04-19 09:26:29 来源: 作者:李树栋 【 】 浏览:3836次 评论:0

  一、八极拳的形成

  据考证八极拳源自“巴子拳”,“巴”为“钯”之略写,因拳形以钯而得名,这种拳型也就是现在八极拳中的开口拳。钯子拳兼有少林、武当两家之特点,始终在佛道两家秘传,并视为看家拳术,非得道之人,难得窥其一斑。据史料记载:北宋名将杨继业之子杨五郎,因父兄阵亡,愤而出家,在山西五台山削发为僧,从寺内住持处学得钯子拳术。后以此拳助弟破辽,大获全胜。据拳谱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学得钯子拳,且拳艺精深,在当时徒手搏斗罕见对手,终得大明天下。

  明嘉靖年间,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的《拳经捷要篇》记载:“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可见,钯子拳已成为当时之著名拳种。但因习者皆奉为至宝,绝不轻传他人,故而当时未能广泛传播。由于巴子拳名称不雅,后来通文墨者跟据拳术的技术特点,以八极理论指导练习,建立了拳术理论体系,便将其更名为八极拳,是最早以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命名的拳术。

   二、八极拳名称的确定与流传

  明朝末年,世事动荡,内忧外患,战争连绵,盗匪猖獗,民不聊生。河北孟村人丁发祥(1615-1694),字瑞羽,为保护身家计,乃弃文习武,由于人品淳厚、练功勤奋,得到“邋遢道人”的垂青,授艺数年,使发祥独得八极拳技艺。为提高技艺和功力,丁曾隐于土窑三年,技艺大进,功力倍增。清康熙15年(公元1676年),丁北游燕京,时遇俄罗斯二力士在京设擂比武,都市名手,多为所败,发祥愤而与之较,连胜二人,因此而名闻宫禁。康熙皇帝闻之大喜,传旨亲自召见,见丁身材瘦小(人称“丁小人”),颇感疑惑,便允其御前表演,见其拳法刚劲有力,声震四壁,甚为惊诧!赞曰:“好一个拳打八方极远!就叫八极拳吧。”随后御题“神州壮士”,又题对联:“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并赐匾额奖之,王公大臣也多以诗词匾额赠之,一时间轰动朝野上下。这些题词匾额丁家世代相传至今仍有留存,故有八极拳名为康熙御赐的说法。但丁发祥为人恬淡宁静,乐善好施,不慕浮华,谢绝其它封赏,遂回乡灌园弄花自娱。他一生择徒甚严,得其艺者绝寡。丁发祥之传人唯有京城善扑营总教头张四成。

  张四成(1648-1739)原籍四川,回族,是反清复明之志士。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事泄,身份暴露,遭降旨捉拿。张四成事前获悉,改扮僧人逃出京城,隐名埋姓,浪迹江湖,因其是回族人,故不愿穿袈裟,世人皆称其为“懒披裟和尚”,民国25年所修拳谱记载的“癞”、“癖”即为对其讹传。后来,张艰难辗转,历尽沧桑,云游至山东省海丰县(现庆云县)后庄科村,结识庄主吴天顺,见吴之子吴钟少年英武,勤奋聪颖,甚喜之,遂收为徒,传授八极拳法。

  吴钟(1712-1802),字弘声,山东省海丰县后庄科村人,家境殷实,自幼习文练武,根基扎实,且聪慧过人,又在张四成的授业下,其技艺日臻纯熟。后又拜在索罗山主赖奎元门下,学习六合大枪,深得真传,加之自己勤学苦练,使枪术更为精绝。雍正年间(公元1735年),吴钟一杆大枪,三闯少林寺,寺内诸多暗器无一着身,寺僧及镇寺钦差官奖为“神枪”。吴旋赴燕京,与康熙帝之十四子恂勤郡王允禵较艺,使允禵折服,赞其枪术神奇,从此京师武林誉之为“神枪吴钟”,当时有“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谚。吴钟无子,只有一女,名荣,遂将全部艺业传于爱女,吴钟晚年因尊师嘱,回报师祖丁发祥授艺之恩,移居沧县孟村,改一脉单传之规,与女吴荣开门收徒传艺,称为“开门八极拳”。自那时起,八极拳开始流传于世,早期在孟村、罗疃两地传习。罗疃人张克明、李大中勤学苦练,技艺大成,在当初武术界闻名遐迩,两人曾分别携弟子协助张之洞、李云表屡立战功,受到朝廷嘉奖。这也就是八极拳早期形成的孟村、罗疃两大支系。八极拳技艺以沧县东南乡一带为著,俗名称为“八极窝”。 

Tags: 责任编辑:xjxht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八极拳的传承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