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活动纪实 国际八极拳总会 源流沿革 教学在线 八极文化 专题
我要投稿

TOP

霍氏八极拳的道家理念
2010-04-30 01:12:57 来源: 作者:李树森 【 】 浏览:2553次 评论:0
  儒道两家共同组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要部分,道家理念同样对中国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霍氏八极拳可以看出这种显著特征。
  一、关于“反者道之动”
  《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这种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揭示了自然的不变规律,即任何事物发展超过人们认为的极限,就会朝自己的反方向发展,由此又可推导出刚柔、强弱的辩证关系,对这一点不能片面理解为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老子并没有明确给出“极限”的答案,使事物发生反方向变化的“极限”,是各种因素组成的条件,只要条件具备,就会“物极必反”,道家认为构成事物的阴阳两方面,阴属柔弱主内,阳属刚强主外,阴阳共同作用使事物得以发展,才会有“柔”达到“至柔”而“至坚”,才能克“刚”,此时的“柔”非原来的“柔”,而是转向自己的反面“至刚”,强弱亦如此。正是对该理念的正确理解,霍氏八极拳才逐步形成由轻到重、用力不用力、明劲暗劲等一系列内外兼修、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体系。
  二、关于“无为”和“有为”
  道家的“无为”理念,是从上述“反者,道之动”的总原理中引伸出来,“无为”不是让人完全不动或不做任何事情,而是强调二者的统一,其用意是不要以“多”为胜,这是“无为”,而是要抓要害的“少”,这是“有为”,简单的说,突出重点和关键环节,就是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李书文、霍殿阁对八极拳的贡献之所以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就是因为在这种理念影响下,删除了“无为”的内容,增加了“有为”的内容,同时解决了八极拳训练体系的方法论问题,即该练什么不该练什么,该怎么练不该怎么练,这对霍氏八极拳以原貌传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关于“天人合一”
  道家强调顺乎天然,人追求的目标应是“天人合一”,认为宇宙虽然无穷无尽,而渺小人的心志活动却能将之包摄无限,从而形成注重虚无柔静而又暗含刚强的内在修养理念,这对八极拳训练体系的进一步合理化起到重要影响。如八极拳的上顶下沉,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天地构成自然,人与自然合一;又如对关节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关节按其自然生长放回原位;再如练气,不要过于追求所谓的意守丹田、气息运行的大小周天,只是把呼吸及身体顺其自然调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说明霍氏八极拳是科学的内家拳。
  四、关于“道”和“八极”
  老子对“道”、“有名”、“无名”做了大量论述,揭示出“形而上”的存在,道是万物的本原,不是万物之一,因此“道常无名,朴”。《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一”是“有”,所以“有”产生于“无”,这里的“无”是事物的本源,即事物的初始状态,二、三是“多”的开始。
  而关于“八极”,儒道两家均有论述,只是内容较少,在杂家著作《淮南子》中论述的相对较多,对于其各种含义不再论述,只是对哲学意义进行阐述,即“八极,无极归原也”,也就是“道”生“一”,“无”生“有”,经过“多”发展到不可数的状态,因不可数而无“名”,又回归到“无极”,此时的“无极”非原来的“无”,有质的飞跃,称“八极”。
  如庄子所论述的“无知之知”,“无知”是最原始的状态,而“无知之知”则是人经过“有知”而后达到的“无知”阶段,“无知”是自然的恩赐,人达到“无知之知”则是心灵(亦即灵性)的成就,也就是“八极”的状态,若用树作比方,生长前的状态是无名的“道”,树根是“一”,树干和枝叶是“二”、“三”及更多,树冠无限生长的状态直至叶落归根就是“八极”。

  八是用定数表示不定数,但为何用“八”而非“九”呢?“九”在我国传统里表示最大,用“九”就是定数,到达极限,这时事物就向反方向发展产生质的变化,所以必须用“八”,“八极”就是达到最高境界的临界状态,所谓“无过之而又无不及”,是无限的趋向于极限却永远达不到极限。所以,八极拳不仅是以发力达到八方极远为特征的拳种,更是技术达到最高境界临界点的拳种,也正是在这种理念影响下,经几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使八极拳的技术日臻成熟,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训练体系。因此,八极拳是至今为止唯一真正领悟和充分运用道家理念的拳种。

Tags: 责任编辑:xjxht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的佛家精神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的儒家思想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