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活动纪实 国际八极拳总会 源流沿革 教学在线 八极文化 专题
我要投稿

TOP

关于罗疃八极拳的一点想法
2010-04-19 10:39:07 来源: 作者:金色太阳 【 】 浏览:6291次 评论:0
  中国传统武术都是通过军事战争实践逐渐总结发展而来的,到达明清时代开始进入高峰,清末民国时期是高峰的顶点,这我们能从历史上遗留下来有关武术书籍中可以看得出来,历史上最著名武术典籍当属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俞大猷的《剑经》,这两部武术典籍都是由军事将领在军事活动实践中总结而成,当然在冷兵器时代,更注重兵器的训练和使用,对于拳脚功夫当作活动身体和兵器使用的基本训练。
  武术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就像1928年杭州擂台赛一样,那些所谓隐居高僧仙道纷纷落败,其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人所习练的拳术在封闭的环境和条件下,没有办法取得拳术的实践、验证而进一步得到发展和补充,使之更能有利于实战。
  翻看八极拳的历史,我们把所谓高僧神道的秘授抛弃出去,在罗疃的拳谱中清晰的记载着吴钟的六合枪和刀来自于赖魁元,其拳术来自于当时环境条件下能接触到的一些拳术名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我们还是能看出吴钟对冷兵器的相当的重视,把枪刀作为“看家”本领,吴钟的时代也是冷兵器逐渐失去作用的时代,所以,吴钟在拳术上也下大功夫和朋友之间交流学习。
  客观的讲,我们在八极拳各支派的拳谱中能看到吴钟将所学进行实战验证的记载非常少(传说成分的少林比武和以讹传讹的和清王爷比枪的故事根本不算),我们所知的吴钟的实践就是保镖的活动生涯。吴钟晚年受孟村吴永、丁孝武之邀到孟村授艺,开始八极拳和枪术的传授,在拳谱的当中可以看出吴钟的弟子其女吴荣、弟子吴永、丁孝武等一生的武术活动基本是在孟村,活动范围没有出沧州地区以外的地区,八极拳的名称也是“把计全”。
  八极拳传到第三代罗疃李大忠开始,从为南皮张家的保镖护院开始,在历次与捻军的作战中有机会检验所学的八极拳和六合刀枪,这也是罗疃八极拳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后,张克明的弟子第四代传人黄四海的保镖生涯也不断的检验和实践着罗疃八极拳,到第五代传人李书文,作为走出沧州一隅的代表人物。
  李书文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年代,是一个大转型大变化的时代,李书文将八极拳从沧州“土把式”带到当时的社会活动中心京津地区,日后又成为中央国术馆成为必修课,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李书文的拳术实践活动,同不同门派的大量的实战来检验其所学的八极拳。
  在实践检验中逐渐形成拳术风格和特点不是为好看或是特地的与众不同,都是为了其实战服务的,是训练体系的要求。从罗疃八极传承正好符合这一特征。
  个人感觉“今不如古或是厚今薄古”有欠妥当,事实上今天散打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营养补充、生活条件、沟通交流、运动比赛等等的机制和条件,古人包括明清、民国时期的专业武术家无法比拟的,只是现今的职业武术运动员训练的出发点已经和传统武术大不相同,自然会形成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训练方法和技术。现代散打重要的一点能够发展迅速,就是“开放”交流,通过不断同不同武技的比赛,历经几十年才形成今天的局面,也会产生像柳海龙一样技法、体能、比赛经验全面的运动员。这个也侧面证明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其中关键因素之一是验证和交流。
  传统武术训练的出发点是战场的搏杀和平常护卫防身的技能,这些传统训练体系和技术都是几代人不断的实践和其他门派的交流中逐渐的完善,我们看晚清的名人或是名拳都是如此,形意拳从山西走出来,到李存义在义和团中实用检验。八极拳自李书文后在军队中的应用,甚至是到如今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护卫还采用八极拳作为训练手段。
  古今不同,传统武术也应顺应时代,用现代理论去研究探讨传统武术,保留和继承传统武术中优良的技法和训练方法。
  但是,盲目的以发展之名编练或是更改传统武术实不足取的,因为,已经没有了可以验证和交流的环境和条件,特别是上个世纪30年代后的城市环境和社会发展更没有传统武术发挥的条件。也许有人认为现在的散打比赛不就是验证的好地方吗?现代体育比赛因为规则的限制,只能产生适合规则的技术和方法,现代散打就是证明,现代散打技术非常优秀适合于擂台体育比赛,和传统武术训练目的相去甚远。
  我们顺着罗疃八极的发展路径来探寻传统武术的实践。
  八极拳从吴钟开始,吴荣、吴永、丁孝武,八极拳的传播范围仅限于孟村,拳学的交流也只在孟村周围,罗疃历史也属于孟村镇,三代传人李大忠家传的扣子拳法,再学习八极拳。此时晚清社会也进入了一个动荡变化的时期,拳术成为在社会上的安身立命的实用技术。李大忠艺成后成为南皮张家保镖和护院,而后参与和捻军的作战,自然会在实战中对自己所学的武艺进行检验、反思、总结,这也是罗疃风格八极形成的起始点。
  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处在农村习武之人对自身改变的原始冲动甚至包括文化所谓“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思想意识的影响,张克明的后学黄四海、张景星等开始走出孟村罗疃,在当时资讯有限的条件下,自然开始寻找他们能够找到的武术家进行交流,比如黄四海携李书文访好友六合门宗师“双锏李”李飞岗,和“大刀”王五切磋交流;到天津和当时武术界的巨擘李瑞东交流换艺,是八极和其他门派进行学术交流学习的开端。(和劈挂拳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是地理因素)。
  从李书文参与中华武术会开始,罗疃八极就在更大范围与个门派交流学习。
  是的,现在也有一很多人罗疃加孟村一起练的。
  只是,罗疃和孟村,虽是同源却由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在实践检验中逐渐的发展而训练的侧重点各有所不同。
  事实上,八极拳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由于当时的历史大环境——冷兵器基本退出军事斗争,拳脚功夫已经逐渐的边缘化。军队对此的引进也只是当时军队将领对国术的热情和钟爱,纷纷聘请武术家作为武术教官,这些武术家包括李书文、马英图等在军队中由于军队的特殊条件要求已经很难将其所学发扬光大了,基本上真正能够学到和继承他们技艺的只是少数人而已。
  传统武术包括八极拳到此时的发展基本已经停滞不前了,往后的发展是武术家已经很难将拳术实践应用在军事战斗中,战争的爆发生存环境的恶化,使武术家们更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验证所学了。
  解放后,由于罗疃传人的在民国期间大部分在军队中任过职的历史原因,其传承更加隐蔽。很多的技艺也在此时没有很好的继承下来。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八极为什么出这么多的“神枪”?
  吴鈡从赖魁元学得六合大枪,传到罗疃李大忠,李大忠能够发展或是完善六合大枪,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大忠的枪法实践,就是为南皮张家的保镖护院,特别是带领弟子与捻军的作战中,有大量的实战去检验,当然损失也是相当的惨重,但是通过实战得来的是血的经验和教训,李大忠本身艺经三师,经过大量实战必然总结,重新认识评估自己的拳术和枪法。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传到现在的罗疃六合大枪与其他门派的枪术完全不同。(感兴趣可以看看当地练枪的或是通过视屏比较,就知道了)长春的一位老拳师在参加全国比赛后说过:现在好多枪术就是黑白鹞子翻,和八极大枪完全不同。
  再来看看罗疃八极拳的风格称为硬架子,这个硬架子是相对于孟村传承的老架子也称软架子而言的。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都由吴钟所传的八极拳却不同的风格呢?
  重要的一点是拳术实践的结果。
  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传习人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传统武术基本上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停滞不前了,现在人的训练水平不要说发展就是继承都是个大问题!
  八极拳在传承过程中由于不同传习者的经历各有不同必然形成不同风格的演练形式,但是核心实质的训练体系和技术不会轻易改变,如果有改变也是要经过大量实证和实践,行之有效在几代人的验证下才可能对原有的训练体系和技术进行调整。
  传统文化中轻易的改拳和创拳的罪名很大的“欺师灭祖'。罗疃自李大忠、张克明之后在当时环境下积极的将罗疃八极应用在实践当中,在实践中发现完善八极拳。即使如此,罗疃八极发展到上个世纪的30年代也停滞不前了,后辈当中能够完整继承至解放后也由于历史原因失传不少,能够在实践中大量验证的机会和条件基本不存在了。
  这不仅是武术所面临的问题而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危机。
  从武术的发展历史来看,保旧创新何其难也!
  戚继光经历大量的军事实践才完成《纪效新书》,罗疃李大忠、张克明率众徒与捻军作战,李大忠之徒与捻军一战其徒损失殆尽,这些腥风血雨的实践才换来了罗疃的拳术风格。
  李书文在实践中造成的与武林中人的关系紧张(当然其中也有李书文前辈个性的原因),甚至在教授那些军事将领的时候往往也是先打后教,这些大量的实战才创造了八极拳的名声,因为其实战性中央国术馆、河北国术馆、山东国术馆才把罗疃八极定为学员的必修课。
  即使如此李书文在改进和发展上,相当的严谨慎重,引进金刚八式进行改造,小架当中仅填列一式回身崩肘。以李书文之实践能力、见识、阅历尚且如此,可见保旧创新何其难!
祖籍先生提到了在长春广泛流传由霍殿阁创编的应手拳。
  事实上应手拳在霍传八极拳体系中,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拳法。霍殿阁前辈创编应手拳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满足当时对护军训练的需要,客观来看应手拳是当时护军的军体拳而已,霍殿阁前辈将八极拳中散手、金刚八式和易筋经中的技术动作进行有效编排使之适应护军训练需要。
  霍殿阁前辈对其所传习的罗疃八极无丝毫的改动,恪守其师传承。
Tags: 责任编辑:xjxht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介绍 下一篇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Huo..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