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活动纪实 国际八极拳总会 源流沿革 教学在线 八极文化 专题
我要投稿

TOP

霍氏八极拳的形成与沿革
2010-04-19 09:28:20 来源: 作者:李树栋 【 】 浏览:5140次 评论:0

一、霍氏八极拳的形成

 

霍氏八极拳始自清逊帝溥仪的武术教师霍殿阁先生,由于霍殿阁的人品武功都得到武林同仁的赞赏,同时他又对八极拳有极深的领悟和造诣,在中国武术界具有很大影响,因而在武术界形成的这样一种习惯叫法。

 

霍殿阁(1886-1942),字秀亭,祖籍山东即墨,出生于河北沧州城东南乡的小集镇(今属南皮县)的普通农民家庭,兄弟五人,排行在二,全家人男耕女织尚可温饱。

 

霍殿阁少年时期,当地武风盛行,而霍殿阁自幼便酷爱武技,曾随一李姓拳师习飘洒拳。17岁时拜李书文为师,学练八极拳、六合大枪。他学艺专心刻苦、废寝忘食,且品质纯厚,殊得恩师喜爱,经过十二年苦练,技艺日趋成熟。李书文开始带他行走江湖,在实际比武中积累临阵经验,使技艺更为精湛。初时,师徒在天津一带活动,并在天津建国道、中心公园教徒,后又被奉系黑龙江省驻军第一师师长许兰州聘为军官学校武术教官,在那里霍殿阁结识了教务主任刘卧白,二人投契,结为金兰,刘为他手书条幅:“大鹏飞,英雄起,天下乱,几时止,好男儿,莫休息。”自此,霍殿阁随军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教授八极拳术。并结合军队实际创编军用捕俘拳,传授东北军将士。在这段时间里,霍殿阁虽屡次与人交手较技,但总是赢人不伤人,又能扶危济困,行侠仗义,为人豪气,胸怀坦荡,很快在东北地区侠名远播。

 

1924年,奉军入关后,李景林任直隶督办,许兰州解甲归里,回天津老宅许公馆居住,李景林是许兰州的老部下,关系甚为密切。霍殿阁随许兰州来到天津,乃携侄霍庆云盘桓于许兰州、李景林等处,传功授艺。1926年在许兰州公馆期间,霍殿阁根据李书文一生武术生涯中交手时惯用的技法,择其精华,又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创编了实用价值很高的八趟“应手拳”,并广传弟子。同时又广交武林志士,切磋武功。不久,霍殿阁便以精湛的武技、高尚的武德而名噪津门。

 

1927年,潜居在天津日本租界张园(现在的鞍山道,天津青年日报社处)的溥仪,对两个保护自己的日本武士心存芥蒂,又想效仿祖上做个“功夫皇帝”,便提出要请中国武师,日本人当然不愿意,但那时日本人在天津的势力还不大,所以不便直接阻止,便提出应该比武招聘。当初有一些武林人士前去应聘比武,但未能战胜日本武士,溥仪甚为焦急,便派人督办此事,尽快请到武林高手出场。经许兰州、商衍瀛(清末翰林)二人介绍,霍殿阁、霍庆云前去应试,霍殿阁仅以二指神功很轻松地战胜日本武士工藤,霍庆云则一招猛虎钻裆举起日本武士出口岩田。溥仪大喜,说:“还是中国武术厉害!”随后聘任霍殿阁为自己的武术教师,任霍庆云为御前侍卫。自那时起溥仪便随霍殿阁习练八极门武功,据老一辈讲溥仪的八极拳练得还真的挺像样。

 

1932年,溥仪来到长春(当时叫新京),做了伪满州国的傀儡皇帝,霍殿阁随之到了宫内府任少将武官。并以霍家弟子为骨干组成“护军”,保卫溥仪的安全。溥仪回忆说:“所谓护军,即在宫内担任警卫任务的军队,这不同于“军政部”统辖的宫内“翊卫军”,是由我自己直接供应和组织的一支三百人的部队。我建立这支部队原来有个用意,我想用它培养出一批军队骨干,以便将来建立自己的武装实力。名义上都是士兵,实际是按照军官的要求加以训练。”

 

霍殿阁除在伪皇宫内教授溥仪、溥俭及皇后等人习武,同时又在伪皇宫外开场授徒。霍庆云做为御前侍卫,统领护军中的霍家弟子。由于彼时霍殿阁宫内事务繁忙,加之身份处境特殊,传授霍家弟子之重任便由霍庆云承担了,这也是武术界不成文的规矩。当时在皇宫附近的练功场所称“北场”,霍家的亲传弟子都是在此集中练功。

 

两年后,沈阳戳脚翻子名家“铁胳膊”周馨武,也来到长春投奔霍殿阁,并在三马路开场收徒,霍殿阁派霍庆云协助周馨武,专授八极拳,这样三马路就成了霍氏八极拳的又一个传播站,当时称“南场”,霍庆云从此往来于皇宫内外及三马路“把式房”,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弟子。

 

在伪皇宫期间,同日本武士比武的事经常发生,比武场上,日本武士每次都败得很惨。霍家弟子把对日军的民族仇恨记在心里,时常寻找机会,痛打日本特务,为中国老百姓出气,又巧妙地躲过日本宪兵的追捕。

 

日本武士尝到了霍氏八极拳的厉害,非常仰慕这么好的功夫,但由于霍氏对日本人的敌视,从来不收日本徒弟,更没有教一个日本人。日本军方对霍家恨之入骨,视霍家弟子为眼中钉、肉中刺,几次排挤霍殿阁,都因溥仪的坚持而未能得逞。

 

1937627日,护军中的部分霍家弟子到大同公园(现儿童公园)游玩,为坐游船与日军发生争执,护军不忍日军辱骂,多年压抑的情绪瞬间爆发出来,他们愤而反抗,双方各自集合自己的队伍,两军对垒,搏斗异常激烈,护军打伤了一名日本关东军上校和几十名日本宪兵,踢死一条日本军犬(据说这条军犬立过战功,授少校军衔),挫伤了日本关东军的威风,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事件发生后,社会为之哗然,《新京日报》对“大同公园事件”进行了报道,上海等各大城市报纸相继刊载,皆为鸣快。早就视霍氏门徒为主的护军为眼中钉、肉中刺的日本关东军恼羞成怒,以反满抗日的罪名,捕杀霍门弟子,整编护军,霍庆云被逼到奉天(今沈阳)故宫避难。霍殿阁本人也被排挤出宫内府,于1942年初秋因病辞世,时年57岁。

 

霍殿阁人虽逝去,但他一生广授弟子,精心传艺,所教门徒不计其数,具有霍家风格特点的八极拳早已广泛流传于世,他一生不畏强暴、行侠仗义的高尚品德、坦荡的人生和动人的故事也永远留在了人间。八十年代初长篇小说《皇帝武师传奇》出版发行,继而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康德第一保镖传奇》播出,这些都是叙述霍殿阁的生平事迹。

 

霍殿阁去世后,霍氏八极门的重担自然地落在了霍庆云的肩上。霍庆云(1905-1987)字景星,原名为霍青云,1928年被溥仪改名为霍庆云,是霍殿阁的亲侄子。他自幼酷爱武术,练功勤奋刻苦,单是练小架,一蹲就是三年,基本功非常扎实,且秉性纯朴,深受叔父和李书文的喜爱。

 

霍庆云少年丧母,霍殿阁当时有女无子,便过继庆云为子,带在身边。从此对他更加疼爱,指点精心自不必说。1921年随叔父到天津,使他在少年时就接触了很多武林名人,看到了他们研习和切磋武艺,耳濡目染,武功更为精进,且深得技击窍要。当时的直隶督办李景林深爱霍庆云,征得霍殿阁同意收庆云为门面弟子,并昵称其为“霍黑”,以后凡有武林高手来访,李即让霍黑动手,到18岁时,霍庆云就战胜了几个著名拳师(《沧州武术志》有载),小小年纪已经名满津门了。待到打败日本武士,做了溥仪的御前侍卫,比武的事更是屡有发生,曾先后与日本天皇的武士、蒙古王爷的摔跤手和关东军的武士多次较量,由于技艺高超、功底深厚,不管对方提出什么比武方式,总是稳操胜券。溥仪非常得意地说:“你们一个个膀大腰圆的,怎么连中国练武术的小伙子都打不过。”

 

霍庆云随溥仪来到长春后,便承担起了教授霍家弟子习武的重任,后来又被霍殿阁派去帮助周馨武,教授八极拳,师弟们与他感情至深,亲切地称他为“黑哥”。

 

1942年末,霍家弟子杨斌在长春东站慈善堂开办练功房,邀霍庆云去辅导,一方面广收门徒传授八极技艺,同时又为霍家弟子研习武功创造了条件。1946年,曲一心(霍殿阁之徒,当时任公主岭法院院长)创办了“公主岭国术馆”,邀请霍庆云任总教练,教练还有高理和、张耀权等,前后培养了近百名学员。1950年,由赵炳南发起成立了长春市武术研究会,霍庆云任主席,赵炳南任副主席,推动了八极拳在吉林省的普及与提高。霍庆云又往来于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等地,教授了数百名学生。198710月 27日霍庆云病逝,享年82岁。

 

霍殿阁到长春时,霍氏八极拳在习练内容、步骤、风格、特点上都已基本定型,其传播已经遍及东北三省,后来又经过霍庆云及众弟子们的努力,形成了以长春为中心,遍布东北三省又及天津、河北直至海外的局面。因而,武术界称东北八极拳为霍氏八极拳,这一名称为武术界约定俗成的习惯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为纪念霍殿阁、霍庆云先生,1994年部分霍家弟子及家族众人,自愿捐款为两位先师建立纪念碑。62日,在霍氏家乡河北南皮县小集举行了揭碑仪式,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国部分地区武术组织、霍氏家族、弟子及村民一千余人参加了揭碑仪式。日本、加拿大、公主岭、长春、沈阳及徐州、天津等地的八极拳社和八极拳后学敬献了花圈和挽幛。《沧州日报》、沧州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对此作了详细报道。此举以缅怀霍氏先师闪光的人生业绩为初衷,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老前辈的优良传统,弘扬八极技艺,振奋民族精神。

 

二、霍氏八极拳的沿革

 

霍殿阁的徒弟有四种类型:一是早期亲自教授的;二是后期以霍庆云为主代为传授的;三是周馨武的弟子,霍庆云教授的,因为练的是霍氏八极拳,后来有一部分列到霍殿阁门下的;四是慕霍殿阁之名虽认师而未习艺的。

 

霍殿阁有两女两子,长子霍青锋,次子霍青山;霍庆云有三女两子,长子霍文伯,次子霍文学。此四人得自家传,是霍氏八极拳的主要传人,8090年代期间家族中称为“老哥俩、小哥俩”。

 

霍殿阁中年得子,对霍青锋、霍青山视为掌上明珠,疼爱备至,自幼便亲自悉心教诲,授以衣钵。二人自幼生活在武术家盈门的环境里,从耳濡目染,再到得父亲直接传授,加之天赋都很高,小小年纪就跟大师兄们一起习练八极门武功。二人即得家传武功,又读书习文,且多才多艺,经过多年研习和揣摩,对霍氏八极拳的领悟自有独到之处。霍殿阁辞世后,兄弟双双相继返归故里。解放后,分别在家乡沧州小集学校任教,同时继续研习家传武功。

 

霍青山(1931年生),霍殿阁次子,自幼习文练武,小小年纪时已经将金刚八式、八极小架、八极拳、八极对接、劈挂拳演练纯熟,不料12岁时家庭突遭变故,父母病重相继去世,由于年纪小便由姐姐照顾,坚持修习学业,师道学校毕业后,与姐姐一家返归故里,在小集镇中心小学任教。

 

这时生活安定下来,感受到家乡的习武氛围,心中自是欣喜,便又与兄长及师兄们研习家传武功。文革前夕霍师因一冤案株连,愤而出走,案情大白后,霍师虽是无辜蒙冤,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连校长也被批斗,其冤情无人问津。霍师无奈,再入关东,几经漂泊,历尽艰难,最后来到吉林省公主岭市(原怀德县)八屋镇落户务农,几年后当地学校发现其才华学识,聘任为民办教师。从此,隐其家世,勤勉工作。霍师多才多艺,琴棋书画皆有造诣,且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同事邻里相处和睦,如此廿余载,众皆未知其武功在身,虽有两子,却皆未习武。

 

八十年代初,笔者有幸得遇霍师时,经彻夜长谈,甚感投缘,遂结忘年之交。言及武技,茅塞顿开,多年未解之疑团经霍师讲述皆逐一道破,真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触。那时,笔者正当年轻力壮,且习武多年,也曾凭武技降服5名持械滋事伤人之歹徒,但尚不及已年过半百霍师一掌之功。心即诚服,也恍然而悟,钦敬之情油然而生,诚恳提出拜师习武之意,霍师几番推辞,但终被诚意所感、诚心所动,1986年破例收笔者为开门弟子。霍师对我喜爱有加,恩重如山,初时即言:“树栋你这样的人就是我父亲活着都得好好教你……霍家武功学自李家,我现在还回李家。”语含真情,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从那时起,霍师开始收徒传艺,笔者又联系为霍师落实政策,解除了霍师的后顾之忧。那时我常到师父家中居住,师母对我也是甚为喜爱,待我如同家人,每当谈及家乡武林人物及武林轶事,师母如数家珍,一一道来,感受极深。九十年代初霍师又在习拳者中择优收王砺吾等人为入门弟子。1992年在霍师的倡仪下,由笔者发起成立了公主岭市八极拳学术研究会,霍师出任会长。

 

1994年霍家弟子为霍殿阁、霍庆云立碑,笔者受霍家委托,编辑纪念册、设计纪念徽章,并协助做筹备和组织工作。立碑之时,笔者携徒前往沧州,在霍青锋师伯家中居住。

 

师伯霍青锋(1926年—2002年)系霍殿阁长子,出生时霍殿阁夫妇都是39岁,又赶上九月初九,故为孩子取乳名“九成”,取其吉祥之意。师伯小时,神枪李书文常到家中居住,经常哄着“小九成”玩,看到孩子练得虎虎有生气,对这个小徒孙更是疼爱有加,俯下身子“甘当孺子牛”的游戏也经常上演,甚至连霍殿阁对儿子的管教也要阻拦。其时李书文、霍殿阁在武术界名望极高,很多武林高手到家中做客或慕名拜访,对活泼可爱的霍青锋指点特别多。另外,前来交流武技和比武切磋的人也络绎不绝,霍青锋的见识也随之增长,武功进步很快。

 

师伯17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忍受着巨大悲痛的他安葬完亲人后,便在社会上找工作谋生,历尽艰辛在邮电局谋到一个小职员的工作,在这一段时间里,只要一下班他就找大哥霍庆云练习八极对接和拆解用法,“黑哥”总是和蔼相对,细心指点。由于工作不稳定,师伯走上了从军之路,并在军队中传授八极拳术,七年的军旅生涯中,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由于所谓的历史问题,只好回乡劳动,师伯一生历尽坎坷,好在家乡父老知其家事原委,没有受到大的触动。因家乡武风盛行,师伯一有闲暇就与弟弟及返乡的边廷杰等师兄们研习武技,并开始传授弟子。三中全会以后,师伯被聘为中学教师,生活渐趋稳定。

 

师伯在家乡教授弟子众多,初见师伯时,老人家虽已年近古稀,但身体硬朗,出手奇快、功夫纯正、知识渊博,有学者之风范。立碑仪式上,笔者小徒表演八极对接拳时,深受与会观众的欢迎,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掀起了整场表演的高潮。师伯看到霍家弟子后继有人,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回到家中,指点极为精心,并亲自反复示范动作。笔者恐老人家连日操劳,累坏了身体,嘱其比划个样子即可,不必发力。老人听后,面有愠色的说:“那样孩子们能看明白吗!”如此直至子夜,笔者劝其休息,老人又说:“孩子们来一趟不容易,要让他们多得点。”但并不是教套路,而是指点窍要。师伯的做法使我深受感动,同时亦感获益甚丰。紧接着99年和2000年两次全国八极拳比赛,加之霍氏修谱之举,使我与师伯多次相聚,每次见面师伯都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或谈家事往事,或论武功技法,每至子夜而不倦。老人家对八极拳及六合大枪的研究极为深刻,每当谈及武技时皆切中窍要,使人顿然而悟。

 

2000年以来,老人家为了更真实、更具体地反映父亲霍殿阁的完整形象,着手撰写了《对父亲的回忆笔录》,并交笔者协助整理。2001年师伯不远千里亲临笔者家中,畅谈武事家事,虽言商议,实为嘱托,既收益匪浅,又深感责任重大。师伯有两子,长子霍树新,性情率直,秉承家学,又得到边廷杰师伯的精心指点,为师伯武学的继承之人。

 

霍庆云师伯之长子霍文伯(1935年─2001年),一生居住长春。文伯师兄自幼身体敦实,有“老虎”之称,8岁时随父亲看望病重的爷爷,霍殿阁摸着霍文伯的头说:“我这孙子是块料,爷爷病好了就教你练把式,爷爷好不了,跟你父亲好好练,要继承下来,别失传!”霍殿阁先生的遗训,激励了霍文伯一生对八极拳的不倦追求。

 

文伯师兄自幼习练家传武功,得父亲亲自教授,一招一式练习极为严谨,千锤百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新中国成立后,在三马路武术馆成立了长春市武术研究会。文伯师兄也到三马路武术馆练功,每次他一到武馆就在角落蹲开顶肘式,等师叔、师兄们练完全部内容,他才收势,调整后再蹲,三年纯功后,在三马路武术馆与师叔、师兄弟们接拳、划杆子,大家车轮战也比不过他,得到师叔们的称赞。

 

由于根基扎实,功架准确,功力深厚,技术精微,练出了一身惊人艺业。一臂伸出有力者撼之不能动,马步站桩任各方击打摔靠,而稳如泰山。其手劲奇大,拿法巧妙,只要抓到对方手臂任一部位,即令对方全身酸麻,痛入骨髓,失去抵抗能力。双手指戳墙,大墙轰然有声,令人震惊。

 

1989年经霍师引荐笔者有幸得识文伯师兄,当时见师兄须发皆白,但面色红晕,使人顿生崇敬之情,师父介绍:“这是你大哥”,我说:“这么大年龄,这么叫合适吗?”师父说:“你就随树崎他们叫。”树崎是师父次子,因他与师父同住我们接触比较多,另外霍家直系弟子都是按家中称呼,这也是霍家的习俗,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从此笔者与文伯师兄交往甚密,感情至深,在师兄的指点下获益甚多,初见面时,文伯师兄既坦言:“我叔就一个徒弟,我一定帮助教好。”因此,每年暑期笔者都把师父、师兄请到家中,居住十天或半月,再到师父家住一个多月,他们身体力行,从反复示范动作,仔细纠正动作,到进招喂招,指点应用要领,都是亲历亲为,两位老人的悉心传授,使我受益甚多。他们给我讲招时人摔出去以后都用手带着我,或者一个人接着我,不让我摔在地上,就是这样每次两位老人走了以后我也得调整半个月,身体才能逐渐复原。等我试招用招时,就在文伯师兄身上试,师兄功力太大,不管我怎么用力,甚至偷袭,也无法使他有一点移动。每天晚上夜深人静时我便与老人一起蹲小架或推易筋经。当初两位老人练起对接来,那娴熟技法和深厚功力着实使人佩服,而那种坦诚纯朴更是令人由衷尊敬,他们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那时我家中条件简陋,但其乐融融,亲如一家。我对文伯师兄虽称“大哥”,实际上却以长辈待之,以心换心,感情更为融洽。文伯师兄于2001518日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惊闻噩耗,五内俱焚,急赴长春商处后事。并受师兄长子金铃师侄委托主持追悼会。笔者与师弟砺吾拟祭文以示怀念之情。

 

祭文:

 

霍公文伯,溘然仙逝,惊闻噩耗,天人共悲。我等徒众,黯然神伤,欲哭无泪,仰天长叹!公乃大师,艺出名门,神功盖世,今所罕见。不幸辞世,武林大憾!公乃尊长,苦育后学,兢兢业业,桃李满园。今日永别,门人巨损!公乃师兄,实为恩师,带疾授艺,寒暑十余。而今驾鹤,我失至亲!公虽作古,英名永存,公虽圣殒,长在我心,门人徒众,铭记教诲,光耀八极,以慰先人!

 

霍师青山之徒众泣拜。

 

文伯师兄在长春居住一生,授徒颇多,且家有六子,皆具忠厚纯朴之家风,一家人安居乐业,潜心习武,与世无争。长子金铃,承乃父衣钵,全面继承了霍氏八极拳技艺,且多年练功勤奋,功底扎实,功力奇大,为霍氏家族第四代之首;次子金胜功架整齐,技法细腻;三子金锋功力深厚,酷似乃父;四子金平文武双全。

 

霍庆云师伯之次子霍文学(1938年生),现居天津市。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耳濡目染,有意无意之中也学起爷爷、父亲的样子耍起拳来,父亲见他对武艺感兴趣,从6岁起正式教他练习家传武功,父亲教拳很严,每天天不亮,就得来到练功场子,一招一式毫不含糊。三年下来,功夫已经不同凡响。

 

为了让其在拳艺上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一天父亲将他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咱霍家祖祖辈辈练武强身,念书的不多。男子汉要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多读书、勤习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将来多为国家出力。”父亲的话对他的震动很大,他明白这是父亲对自己寄予厚望。从此,发奋读书,武艺更是练习不辍。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吉林工业大学,大学期间,文学师兄不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又担任了学校的武术辅导员。

 

参加工作后,文学师兄以其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武功,在武术界和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业绩。多年来他将先人口授秘传之精义,诉诸笔端,系统整理霍氏八极拳资料。文学师兄在长春时就已广传弟子,并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武术总教练。使霍氏八极拳得到广泛传播,其弟子中出类拔萃的人物甚多。

 

八十年代后期,文学师兄调往天津市汽车公司专用汽车厂,曾任分厂厂长和高级工程师,并出任天津市八极拳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之职,多年来又教授一批津门弟子。近二十年来,日本友人远涉重洋,先后到长春和天津向其学习八极拳术。199611月文学师兄又应日本TBS.VISON的邀请,前往日本讲学,并出任东京霍氏八极拳研习会顾问兼总教练。几十年来,文学师兄品尝到了学艺的艰辛与授艺成功的喜悦,也领悟到了当年父亲对他教导的深刻含义。

 

1985年,文学师兄与吉林省京剧院编辑齐铁雄合作撰写了并出版了传记体小说《皇帝武师》。后又改名为《皇帝武师——霍殿阁》。1986年,这部小说改编为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康德第一保镖传奇》,在全国各省播放,引起轰动。

 

1992年,松田隆智先生和日本《武术》杂志编辑专程来天津采访文学师兄。1993年,日本《武术》杂志出版了一期特辑,刊登了《霍家拳的传说》。1994年,该杂志再次以专辑的形式出版了《皇帝的武师——八极拳霍殿阁》。1997年,日本《武术》杂志第三次以专辑的形式介绍了霍家拳。同时,日本福昌堂株式会社出版了《霍家八极拳》录像带,畅销日本、美国、台湾、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000年,文化部成立了北京精武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和中国民间武术家联谊会,特邀文学师兄分别担任顾问和副会长。在两个组织的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中,文学师兄连续三年荣获亚太地区武术交流大会组织奖和优秀裁判奖,连续两年荣获“精武杯”全国优秀武术馆校(院、社)交流会暨传统武术名人、名家公开邀请赛武术贡献奖和优秀裁判员奖。同时,他被聘任为中国八极拳香港总会顾问、辽宁省八极拳研修会名誉会长。

 

文学师兄品德高尚,平易近人。我与文学师兄虽远隔千里,但书信、电话往来频繁,亲密无间,师兄约我重修《霍氏八极拳谱》,更加深了我们之间的亲情。2000年,由文学师兄主撰稿,由笔者整理并编辑的《霍氏八极拳谱》问世,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获得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2005年文学师兄夫妇到公主岭做客,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共同商讨八极拳的发展,并筹备了霍庆云师伯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86日纪念活动在长春举办。霍家弟子及各方来宾四百余人济济一堂,共同缅怀师伯的光辉人生,怀念他老人家的卓越贡献,并进行了汇报表演。

 

在家中我们称文学师兄夫妇为“二哥、二嫂”,二嫂辛桂兰女士与二哥青梅竹马,小时两家毗邻,常到霍家玩耍,观看大人们练武,有时也比划起拳脚来,由于在家里经常看到霍庆云教武习武,家庭的熏染使二嫂也非常热爱八极拳,几十年来夫妻相敬相爱,并积极支持文学师兄的武术事业,在霍家近十几年的大型活动中,二嫂都做出了很大贡献,称得上是幕后英雄。二嫂待人热情,办事爽快,有侠女之风。

 

多年来,长春的霍氏八极拳经历代相传,自然是月显日彰,其技艺传播之广、影响之巨,为世人所瞩目。沈阳是霍氏早期传艺之地,又有尹庆和及其弟子们的不懈努力,王国强先生发起成立了辽宁省八极拳研究会,实为国内之首举,既使霍氏八极拳发扬光大,又团结了各支同门,其发展势头甚为喜人。而公主岭既有霍庆云、曲一心奠定之基础,又有霍青山之坐镇授业,霍氏后人的鼎力相扶,加之弟子们的探索精神,也每有研究之成果问世,自然开辟了霍氏八极拳的又一片广阔天地。在日本,松田隆智和潮田强先生是霍氏八极拳的主要推动者,且在东京成立了研修会,自又在异国他乡树一典范。河北家乡的丰厚底蕴,东北各地的广泛传播,国内后学的日益壮大,海外学子的不倦追求,都为霍氏八极拳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生命源泉,这一祖国武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定会更加绚丽夺目。

Tags: 责任编辑:xjxht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的主要特点 下一篇八极拳的传承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