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铁雄 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他创编的电视连续剧有:《康德第一保镖传奇》、《双枪驼龙》、《追杀慈禧》、《双凤奇案》。发表的电影文学剧本有:《恋僧》、《真假皇弟》、《春风秋雨》。译制改编过的韩国电视连续剧有:《世纪特警》、《爱情交响乐》、《美丽的日子》。
康剧代表着一个时代,而那个曾经带给我们无数快乐时光和美好回忆的年代,早以一去不返离我们远去了。只有看到那些曾经带给我们美好回忆的镜头和画面,才能使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回到过去,这也是我们看到那些镜头和画面后流泪的原因。。
这部剧的首播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当时真是万人空巷啊,到后来上初中的时候有个地方台重播了一次,但是学习时间太紧,就没有看,谁知道竟然错过了最后一次重温的机会,可惜啊!原来我以为是霍家的后人对此剧有异议而且把剧组告上法庭引起的禁播,看了楼主的帖子之后才知道背后竟有这么多的隐情。不过广电总局应该重新考虑当时的禁播令,毕竟我们现在对伪满洲国、对溥仪已经有了重新评价和认识了嘛,《非常公民》已经比较客观的反映出那一段的历史和溥仪的心路历程,还有,我认为观众认可是所有艺术作品唯一的生命,也应该是重要的评价标准,观众也不是三岁小孩子,自然有是非观念,也能分清哪是鲜花哪是毒草,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政府部门把关的!广电总局也应该与时俱进,把那些因为历史原因被枪毙的好作品解放出来,给广大观众提供一道宣泄爱国情感的大餐!
那时·那曲·那人(2009-05-25 23:51:26)
小时候,特别到寒暑假,很喜欢走上两里多地,跟簇里伙伴一块儿去村上看电视。在我七八岁时吧,热播一部电视剧《康德第一保镖传奇》,大概是从午后开始,每天两集,记得全剧36集,播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告结束。时隔久远,很多情节内容没有一星半点的印象——也难怪,小时吃午饭不定时,早一晌晚一晌的,等饭后还要约好哥姐们一块儿去;村里代销点那台小得没有人脸大的黑白电视,还老因主人外出进货不开。印象他媳妇穿着一袭粉红格子连衣裙,曲线动人,发辫乌亮。人越聚越多且有长辈跟他陪着笑脸说好话了,他才慢条斯理地打开电视,好几分钟甚至十好几分钟便耽误掉了。我们那个心疼啊,像被割去了一块肉。剧中男主角上集末遇到了凶险,咋就突然不出所料地化夷为安了呢?最致命的打击是停电,往往正在剧情精彩处,啪地一声,人物销声匿迹,心里那份渴望也随情节戛然而止,满场升腾起抱怨声、唏嘘声和惋惜声。最遗憾的是没能看到这个剧情的结尾,不知道主人主生死如何?好人是否最终战胜坏人?但没过多久,就有人传出结局,日本兵杀了好多中国人,霍大侠也死掉了!“胡球扯,咋会呢?他武功那么高,可是第一条好汉啊。”听众不以为然。追问来历,他说碰巧到县里办事,在亲戚家看的,“这小子没一句实话,那天中午吃饭时我还看到他在来赌呢”,反驳引起哄堂大笑,倒淹没了对剧情的深入探究。可到后来还是给组长家那个到乡下避暑的亲戚“城里人”权威地证实了霍大侠的死讯,他的确是给日本人气死的!很多人也都气了个半死,有一天不吃饭的,有一晚不睡觉的,也有人扬言要去砸电视,找导演理论的。
那个剧情基本上没给我留下什么太强烈的印象。但我还是记得了,里面有个叫赵剑龙的坏蛋,却很喜欢霍大侠的女人;霍大侠有两个相好的,愿为他舍弃生命。那时不太明白感情戏,不知道这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就是后来连续剧里的保留项目:三角恋,或四角恋,甚至N角恋。那阵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武打动作,霍大侠功夫最高,既会反身接暗器,又能不用拳打只凭脚踢就把所谓的东洋武士或日本高手打得落花流水。记得还有个日本兵,应该是第二条好汉,武功介于霍大侠与大徒弟之间,却特立独行的怪异,在连续挫败霍大侠徒弟挑战的锐气后,独自沿着一条山路走到底,挥刀自杀了。那时不知道这是一种国际主义精神,是对侵略的谴责和抗议,是对被奴役、被杀戮人民的深切忏悔,他大义凛然地赴死只是出于对自己良心的安慰和对自己民族的救赎。只觉得这人好怪!他自杀了,霍大侠死了,他徒弟也完了(记得好像是这个结果,记不清死因),那么多厉害的人物都死光光了,这戏真让人没一点念想!当然后来知道,这大致上是对历史的记录,不能过于篡改真相;再说悲剧更有一种引力和张力,“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更易引发人们共鸣。
《康德第一保镖传奇》经过岁月的淘洗和记忆的筛选,就沉淀下这些故事梗概了,但我对里面的歌(即片首曲和片尾曲)却铭记很深。当然具体歌词是记不全的,只是被那种温婉舒缓的旋律和哀感顽艳的唱腔打动得一塌糊涂。什么“轻轻拧口水,心中全是他的影”,天哪,霍大侠太帅太有魅力了,让如花似玉的姑娘爱得死去活来;“甘愿生死相许君,伴君仗剑走天涯”,这就是感天动地、义无返顾的生死之恋!“红萝卜的胳膊白萝卜的腿,花芯芯的脸庞红嘟嘟的嘴,小妹妹和情歌一对对”,形神兼备,色彩斑斓,又有眼花缭乱的儿女之情。那时当然搞不太懂歌词的这种“赋比兴”什么的写法,就像后来又有“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的唱法,心里反而一个劲地纳闷,说这些常见的农家菜干什么?——与比喻的技巧,只是一味到处声嘶力竭地模仿干吼。初中快毕业,上课时盯着前桌暗恋的女孩意乱神迷,看他娇嫩的肌肤、白皙的面容与微微隆起的胸部,一症一呆间不觉在刹那间对传唱已久的歌词大意豁然开朗。写得好,这就是好歌词啊!以后再唱就不那么放肆了,也许只有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才会纵情高歌。但咱那破锣般或叫驴一样的腔调怎能跟歌星比呢?人家咋就唱得那么悦耳动听?
如果说自己学唱的第一首歌,说句不太有品调的话,大约就是《不要逼我说话》、《情哥哥的心思猜不透》中的一个了。记得我是差不多上三年级才学国歌的,那距我的初唱晚了一到两年的晚间。自学的早过受教的,就像走路早于爬行一样,也算作咄咄怪事了。
略感遗憾的是,那部电视剧中的人物轮廓与出场阵容我记得不是太清。用力回想,有一个戴眼镜斯文瘦气的皇帝,英气勃发的霍大侠,血气方刚、军仪飒爽的大徒弟,忧郁阴沉的日本武士(就是那个自杀谢罪的第二条好汉)、两个美丽可人的姑娘。除此之外,就想不起有什么形神丰满的人物了。相较之下,后来看到的《射雕英雄传》就强多了,登场人物个个特色鲜明,活灵活现,我们一些小伙伴还时常摹拟郭靖的穿着、语气、口吻和神态,时不时地搞个恶作剧,请年龄相仿的小女孩扮演成我们心目中冰雪聪明、机灵活泼的黄蓉,一起嬉笑追逐。
后来,又是煞费周折地看了电视剧《乙未豪客传奇》,眼尖的清姐甫一开始就认出了那个英武的“恒沙数”,这不是霍大侠吗?又跋山涉水地到临近几村观看了露天电影《复仇大世界》、《血溅秋风楼》,更喜欢了“霍大侠”及他的精彩表演。学校周围的摊位卖演员粘贴画,不少女生还买了“霍大侠”扮演的剧中人物头像,小心翼翼地粘贴在笔记本里呢。
在我的感觉里,《康德第一保镖传奇》似乎是一部非常奇怪的电视剧,即它神龙见首不见尾,一经播出之后再没有重播过,小时看过的那部便成为彻头彻尾的“绝唱”和“孤版”。而差不多同期播出的《封神榜》几乎年年重播。去年我有个周末突然心血来潮,就上网搜索这部曾令我魂牵梦萦的《康德第一保镖传奇》,可是只有歌曲却无剧情视频。反复操作,还是没有结果,就查看网友们的留言,想找到确切原因,但没能发现令人信服的解释。有个网友说可能是由于“康德”两个字的原因,那是溥仪在满洲国做皇帝用的年号。我似乎有些恍然大悟,毕竟玩娱乐要服从于讲政治的需要。你大张旗鼓地播出不是宣传了“康德”吗?本来对于大众挺陌生的一个名字,一经热播还不成为热门名词呀?它大概会削弱民众的爱国心,触发东北老人强烈不满的民族情绪。可转念一想,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中不也以康德年号为纬线,编年体似的讲述了那云诡波谲的12屈辱光阴么?可能两者有所不同吧。真实的原因可是搞不清了,但小时模糊不清的部分疑问得到了明晰解答:如那个影响一代人成长的明星张继波,他随后又出演了哪些影视剧;那个把歌曲唱得百啭千回的女歌星,就是范琳琳,她后来到春晚唱《边塞风》,有了新的发展;剧中本来不太引人注目的“皇上”、“赵剑龙”近年来还出演了几部较有名气的影视剧,真是宝刀不老。而对武师、保镖“霍大侠”霍殿阁的传奇身世与悲剧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与解读……
零九五月二十五日夜